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纪念蔡和森同志诞辰130周年: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 创业
  • 2025-03-30 07:00:03
  • 19
  • 更新:2025-03-30 07:00:03

2025年3月30日,是蔡和森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蔡和森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他对党无限忠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艰辛探索,牺牲时年仅36岁。蔡和森同志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深刻践行了“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铮铮誓言,他的革命业绩、崇高精神和伟大风范,永载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史册。

一、立志匡时救民,探求革命真理,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建党理论方面作出卓著贡献

1895年3月30日,蔡和森同志出生于上海,1899年随母亲回到家乡湖南。那时,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正陷于内忧外患的深重苦难之中。蔡和森同志青少年时代就以改造中国为己任,决心将万恶的旧社会“捣之碎之”,“烧之熔之”。为拯救民族危难,他积极探求革命真理。

1913年,蔡和森同志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后与毛泽东同志结为挚友。在五四运动以前,“在湖南一般先进的青年中就盛称毛蔡之名,而奉之为表率”。他们的老师杨昌济曾称赞:“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救国必先重二子”。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志在长沙蔡和森家中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是当时致力于研究新思潮、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具有相当社会影响的进步团体。

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筹备旅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同志组织在京的湖南学生,投入了这场反帝反封建运动。1920年初,蔡和森同志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并成为留法学生中的一名佼佼者。在法国,他大开眼界,感受着思想潮流的冲荡,“日惟手字典一册”,“以蛮看报章杂志为事”,探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良方。经过反复比较、推求,“对各种主义综合审缔”,蔡和森同志认识到“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他搜集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各国革命运动的书籍,先后翻译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的重要段落及宣传十月革命和各国工人运动的资料。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刻苦研读,进一步坚定了蔡和森同志的政治信仰。

1920年7月,一批勤工俭学学生在蒙达尼公学集会,商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会上,蔡和森同志将自己“硬译”的《共产党宣言》用纸抄成一张张的小字报,贴在教室的墙壁、书柜上,向大家讲解,并与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展开辩论。蔡和森同志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在留法学生中广为流传,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抛弃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很多留法学生公认蔡和森同志是他们的“先驱者”和“引路人”。

旅法勤工俭学期间,蔡和森同志写信给陈独秀和毛泽东同志,探讨中国革命的理论、策略,以及组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问题。他系统阐明了有关建党的理论、方针和组织原则,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和“神经中枢”。这个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决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必须采取阶级战争的方法,发动人民大众起来革命,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成为群众运动的领导者;必须是高度集中的组织,有铁的纪律,是一个团结的党。蔡和森同志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建党思想,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对国内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建党活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921年,蔡和森同志参与组织了旅法勤工俭学学生争取“生存权、求学权”的请愿运动和反对中法借款、反对里昂中法大学拒收勤工俭学学生等正义斗争。他“头脑清醒冷静、很有主见,态度很坚决,已是一个起领导作用的人物”。蔡和森同志还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同志一起筹组旅欧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法国支部的创始人”之一。他虽未参加党的一大,但对于党的创建,在思想上、组织上尤其是在建党理论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投身革命洪流,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沿,是革命运动的坚强领导者和忠诚实践者

纪念蔡和森同志诞辰130周年: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1921年10月,蔡和森同志因领导旅法勤工俭学学生入学斗争,被法国政府强行遣送回国。年底,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留在中央工作。

蔡和森同志长期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1922年5月,他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宣传部主任、团中央机关报《先驱》编辑。他在《先驱》撰写多篇文章,介绍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抨击中国黑暗的“封建的武人政治”,号召“无产阶级起来夺取政权”。

1922年7月,蔡和森同志参加党的二大,参与起草大会宣言,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后,根据中央决定,他筹备创办了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蔡和森同志既是《向导》主编也是主要撰稿人,他长于论辩,精于写作,善于把革命理论运用于具体实践,善于结合实际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创新,留下了许多闪烁着思想光芒和时代印记的不朽篇章。“和森同志的名字是与《向导》不可分离的”,“《向导》的功绩,正是和森同志在中国革命中表现的极大的功绩”。在蔡和森同志的主持下,《向导》的发行量从3000份扩大到数万份,在全国革命中取得“舆论的指导地位”,成为黑沉沉中国的“一线曙光”,四万万同胞思想心灵上的“向导”。有读者致信《向导》:“我每读贵报,即滚滚地沸腾着革命的热血,红红的燃烧着爱民众的真心,我并认定贵报是中华民族底福音!”

1922年党的西湖会议和1923年党的三大,着重讨论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问题。蔡和森同志参加了这两次会议。在党的三大上,他强调在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中应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成员。蔡和森同志撰写文章,对国民党提出许多中肯的批评和建议,揭露国民党右派的反动性和中派的动摇性,提醒共产党人要保持革命的警惕性,还对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蔡和森同志常说:有理论就必须有行动,在革命斗争中更能学到马列主义真理。他积极投身大革命洪流。1924年3月,蔡和森同志担任中共北京区委委员兼秘书,协助委员长李大钊同志加强对北方地区工农民众运动的领导,促使北方国共合作和革命运动迅速发展,党的组织不断扩大。1925年1月,蔡和森同志参加党的四大,再次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成员。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决定由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等同志组成行动委员会,领导、组织全上海民众开展罢工、罢市、罢课,抗议帝国主义者屠杀中国人民。蔡和森同志正确估计客观形势与主观力量,建议在上海成立工商学联合会,提出“把工人的经济斗争转变到民族斗争”“争取一切反帝力量的援助”“使工人加入总的反帝战线而成为这一战线的中坚”等一系列重要的策略主张,充分展现了他领导群众斗争的卓越才能。他还以《向导》为阵地,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报道上海工人运动的真实情况,宣传党的反帝爱国主张,为五卅运动的狂飙突进作出重要历史贡献。1925年冬,蔡和森同志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会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在革命实践中,蔡和森同志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是党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他在莫斯科作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报告,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深刻揭示了研究中共党史的重要意义,指出只有“明白我党的历史”,才能“知道中国革命及我党要如何发展及其发展的道路如何”。

1927年3月,在大革命的危急关头,蔡和森同志回到祖国。他参加了党的五大,在党的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面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集团的联合,蔡和森同志极力主张扩大工农武装,强调“根本问题在武装农民起来”,“充分使农民得到武装,革命基础方不致动摇。”马日事变后,蔡和森同志鲜明提出“以暴动对付暴动”的策略。7月,他“写七次信于中央常委”,提议中央“重新号召土地革命”,决定新的方针。但是,由于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蔡和森同志的正确主张没有被采纳。

三、在白色恐怖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革命新道路,为革命事业的复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陷入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中。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上,蔡和森同志严厉批评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力荐毛泽东同志进入中央政治局。会后,中共中央决定设立北方局,派蔡和森等同志到北方传达会议精神,整顿顺直、山东、山西、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等地的党组织。蔡和森同志为北方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928年6月至7月,蔡和森同志在莫斯科参加党的六大,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阐述了重要意见。他明确反对关于中国革命形势是革命潮流一直高涨的分析,认同现在革命形势“既非高潮亦非低潮,而是两高潮之间的中间形势”,“摆在大会前的危险主要的是盲动主义”。他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提出“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的确可以使我们走到极左或回复到极右的道路上去”。他对土地革命初期的农民运动进行分析,认为农民运动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斗争,农民游击斗争的前途是“建立红军”,并且有“得到割据局面”的可能性。蔡和森同志的这些认识和思考,对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对于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党的六届一中全会上,蔡和森同志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纪念蔡和森同志诞辰130周年: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党的六大后,蔡和森同志撰写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前途》等一系列文章,宣传大会精神,指明中国革命性质和发展方向。他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权革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个革命的领导者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中国革命有社会主义前途,只有大力发展工农力量,坚持和发展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巩固在民众政权中的地位,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发展。蔡和森同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问题的理论探索,当时在全党是极富先见的,对我们党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六大后,蔡和森同志曾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回国后,他主动申请到中央苏区工作,表示自己没有组织过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希望有机会去学习锻炼。1931年5月,蔡和森同志担任中共两广省委书记。6月,在香港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受到敌人的残酷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顽强斗争,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8月,蔡和森同志在广州英勇就义。

四、“中国人民永远记着他”

蔡和森同志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是为宣传和捍卫真理而英勇奋斗的一生。毛泽东同志称赞他: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邓小平同志曾说:“蔡和森同志是我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永远记着他。”今天,距离蔡和森同志牺牲已经94年了,但他的革命业绩和精神风范,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我们纪念蔡和森同志,就要学习他坚守理想、永葆初心的革命情怀。蔡和森同志是一个“极端马克思派”,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排斥批评,不留余地”。为了宣传革命真理,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写作,有时哮喘发作,“气喘得象鸣笛一样,也不肯把工作放下”。他给在白色恐怖中出生的女儿起名蔡转,就是冀望孩子们“把这个黑暗的苦难的中国,转变成一个光明的幸福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学习蔡和森同志,就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激情和执着。

我们纪念蔡和森同志,就要学习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辛亥革命后,蔡和森同志在学校里第一个剪掉辫子。他动员母亲葛健豪和妹妹蔡畅同志,举家赴法国勤工俭学,开一时风气之先。早在1920年9月,他就向毛泽东同志建议“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他完成了中共党史研究的第一部著作《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和第一部专门史《党的机会主义史》。大革命失败后,他又不懈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学习蔡和森同志,就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我们纪念蔡和森同志,就要学习他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蔡和森同志始终以党的事业大局为重,在革命遇到挫折、个人受到错误处分甚至被撤销领导职务时,没有任何怨言,依然赤胆忠诚,忘我工作。他曾说:“为革命而战死而饿死,死得荣誉。”蔡和森同志被任命为中共两广省委书记时,当地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已无可靠立足点,有人劝他暂时不要去,他回答说:干革命,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安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干部职工正确认识苦和乐、得和失的关系”,“养成‘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襟”。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学习蔡和森同志,就要牢固树立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始终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

我们纪念蔡和森同志,就要学习他锤炼党性、严肃党纪的政治本色。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蔡和森同志就认识到:“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必如此才能养成少数极觉悟极有组织的份子,适应战争时代及担负偌大的改造事业。”大革命失败后,针对一些地方党组织出现的消极涣散等问题,蔡和森同志重申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提出要将党改造成为“铁的组织铁的纪律,真正成为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的力量所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学习蔡和森同志,就要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

蔡和森同志立志要推翻的旧中国,已经被人民革命的洪流所涤荡;他热烈呼唤的新中国,已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现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要继承蔡和森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脚踏实地、攻坚克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